操作系统——杂项

操作系统专题之杂项篇

操作系统——杂项MISC

Linux内核的组成部分

  1. 进程管理:Linux内核负责管理系统中的进程。这包括创建、调度和终止进程,以及分配和回收资源,如CPU时间、内存和文件描述符。
  2.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部分处理文件和目录的创建、访问、修改和删除操作。它还负责维护文件的权限、属性和结构。
  3. 内存管理:内存管理组件负责分配和释放内存,以及管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它还处理内存分页、页面置换、内存保护和地址空间分配。
  4. 设备驱动程序:Linux内核包括各种设备驱动程序,以支持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的通信。这涵盖硬盘、网络适配器、图形卡等设备。
  5. 网络协议栈:Linux内核实现了多种网络协议,如TCP/IP、UDP、ICMP等,以支持网络通信。它还管理套接字和网络连接。
  6. 系统调用接口: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应用程序与内核之间的接口。它们允许应用程序请求内核执行特定的操作,如文件操作、进程管理、网络通信等。
  7. 调度器:调度器负责分派CPU时间片给不同的进程。它确定哪个进程在何时运行,以实现多任务处理和时间共享。
  8. 进程间通信:Linux提供多种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信号等,以便不同进程之间交换数据和通信。
  9. 定时器和中断处理:内核需要管理定时器以触发事件,并处理硬件中断以响应外部设备的请求。
  10. 安全和权限:Linux内核实施安全性和权限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的进程可以访问资源。这包括用户和组的权限管理。
  11. 虚拟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系统允许操作系统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并管理页面置换、内存保护和内存隔离。
  12. 电源管理:内核包括电源管理功能,用于管理系统的能源消耗和设备的节能,以实现系统的高效性。

多路IO复用

多路 I/O 复用技术是一种用于管理多个 I/O 通道的方法,以实现高效的 I/O 操作。它可以同时监视和处理多个 I/O 通道,例如套接字、文件描述符等,而不需要为每个通道创建一个单独的线程或进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1. select
  • select 是一种最早引入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
  • 它通过一个用于监视的位掩码和一组文件描述符集合来实现多路复用。
  • 缺点包括低效,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受限,复杂的参数设置,以及在每次调用后需要重新初始化描述符集合。
  1. poll
  • poll 是与 select 类似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更灵活。
  • 它使用一个 pollfd 结构的数组来监视文件描述符。
  • 缺点仍然包括效率问题,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文件描述符监视时。
  1. epoll
  • epoll 是 Linux 特有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设计用于解决 selectpoll 的性能问题。
  • 它使用三种不同的系统调用:epoll_createepoll_ctlepoll_wait,允许有效监视大量文件描述符。
  • epoll 是当前在 Linux 上广泛使用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具有高效、可扩展性和低延迟的特点。
  1. kqueue
  • kqueue 是类似于 epoll 的多路 I/O 复用技术,用于 BSD 系统(如 FreeBSD)。
  • 它使用一个事件队列来监视文件描述符。
  • kqueue 提供了高性能和可扩展性,尤其在高并发应用中表现出色。

区别

  • 主要区别在于支持的操作系统和性能。
  • selectpoll 是跨平台的,但它们在处理大量文件描述符时可能效率低下。
  • epollkqueue 针对特定的操作系统(Linux 和 BSD 系统)设计,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尤其在高并发环境中表现出色。

例子: 聊天服务器

假设您正在构建一个聊天服务器,多个客户端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服务器并进行实时聊天。服务器需要同时处理来自多个客户端的消息,以确保消息能够即时传递给正确的收件人,而无需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单独的线程。

在这种情况下,多路 I/O 复用可以用于管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服务器可以使用 selectepoll(对于Linux)或 kqueue(对于BSD系统)等技术来同时监视多个套接字,以检测它们是否准备好进行读取或写入操作。这允许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的消息而无需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线程。

例如,当一个客户端发送消息给服务器时,服务器可以使用多路 I/O 复用来检测该套接字准备好接收数据。一旦套接字准备好,服务器可以读取并处理消息,然后使用同样的机制将响应消息发送回给相应的客户端。这个过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使服务器更加高效。

这个例子突显了多路 I/O 复用的强大之处,它允许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和消息,而无需为每个客户端创建独立的线程或进程。这有助于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扩展性。

软链接和硬链接的区别

硬链接

  • 硬链接是指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物理存储位置的文件,它们共享相同的 inode 和数据块。
  • 删除原始文件并不影响硬链接文件的存在,只有所有链接文件都被删除后,文件的内容才会被释放。
  • 硬链接不能跨越文件系统,即不能链接到不同分区或不同文件系统上的文件。

软链接

  • 软链接(符号链接)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文件,它包含指向另一个文件或目录的路径名。
  • 软链接本身包含指向目标文件的路径名,而不是实际的数据和权限信息。
  • 删除原始文件不会影响软链接的存在,但如果原始文件被移动或删除,则软链接将指向一个无效的位置。

区别

  1. 文件类型:硬链接是原始文件的副本,而软链接只是一个指向目标文件的符号。
  2. 跨文件系统:硬链接不能跨越文件系统,软链接可以跨越文件系统。
  3. 受影响方式:如果原始文件被删除或移动,硬链接不受影响,但软链接会失效。
  4. 文件大小:硬链接不会增加文件系统的使用空间,而软链接会占用一定的空间。

静态库和动态库

静态库

  1. 制作静态库
    • 制作静态库的过程涉及将一组源文件编译成目标文件(.o文件),然后使用工具(如ar)将这些目标文件打包成一个单独的静态库文件(通常以.a为扩展名)。
  2. 使用静态库
    • 开发者在编译时将静态库链接到他们的应用程序中,形成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文件。
    • 静态库的函数和数据在编译时被复制到可执行文件中,因此可执行文件独立,不需要外部的库文件。
  3. 优点
    • 静态库的使用非常简单,不依赖外部库文件。
    • 保证了应用程序与特定版本的库的兼容性。
  4. 缺点
    • 每个应用程序都包含一份库的副本,可能导致可执行文件变得庞大。
    • 需要重新编译整个应用程序,即使只有库中的一个函数发生了变化。

动态库

  1. 制作动态库
    • 制作动态库的过程与制作静态库类似,但生成的文件是一个共享库文件(通常以.so.dll为扩展名)。
  2. 使用动态库
    • 应用程序在运行时链接到动态库,而不是在编译时。
    • 动态库的函数和数据被加载到内存中,并可供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3. 优点
    • 节省磁盘空间,因为共享库只需一份副本。
    • 允许库的更新,而不需要重新编译应用程序。
    • 减小内存占用,因为动态库只加载一次,供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4. 缺点
    • 需要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找到正确版本的动态库。
    • 可能导致一些版本兼容性问题,因为应用程序依赖于库的特定版本。

区别

  • 静态库在编译时与应用程序链接,而动态库在运行时加载。
  • 静态库会使可执行文件变得庞大,而动态库可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共享。
  • 动态库更适合更新和维护,静态库更适合独立分发的应用程序。
  • 动态库具有更好的资源利用率,但需要额外的管理和处理。

内核态和用户态

  1. 用户态
  • 用户态是指在这种模式下运行的用户应用程序或用户进程。
  • 用户态下的程序无法直接访问或执行内核的关键功能,如硬件控制、I/O 操作、系统调用等。
  1. 内核态(系统态)
  • 内核态是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的特权模式,用于执行操作系统内核代码和处理系统级任务。
  • 内核态具有更高的权限和访问权,可以执行特权指令,访问硬件设备和执行敏感操作,如内核数据结构的访问。

何时会进入系统态

进入系统态通常是通过系统调用中断异常来触发的。以下是一些触发进入系统态的情况:

  1. 系统调用:当用户应用程序需要执行需要内核权限的操作时,例如文件读写、网络通信、进程管理等,它会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执行这些操作。内核会在执行系统调用时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完成请求后再切换回用户态。
  2. 中断:硬件设备(如定时器、键盘、磁盘等)生成中断信号,通知内核需要处理。内核会在收到中断信号时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执行中断处理程序,然后返回用户态。
  3. 异常:异常是不寻常的事件,如除零、访问无效内存等。内核会处理这些异常,通常导致进程终止或操作系统崩溃。

虚拟内存

  1. 虚拟地址空间: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通常是从零开始的连续地址范围。这使得每个进程感觉自己独占整个内存,而不需要关心其他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
  2. 物理内存和磁盘空间结合:只有一小部分虚拟地址空间是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其余部分可能存储在磁盘上的交换文件中。当一个进程访问虚拟内存的某个部分时,如果该部分不在物理内存中,操作系统会将相应的数据页面从磁盘加载到物理内存中。
  3. 分页机制:虚拟内存通常通过分页机制来实现。内存被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同样大小的页面也被用来划分虚拟地址空间。页面是内存和磁盘之间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
  4. 页面置换:当物理内存不足以容纳所有活跃的进程时,操作系统会使用页面置换算法,将一些不常用的页面从物理内存移到磁盘上,为更需要的页面腾出空间。
  5. 内存保护:虚拟内存系统通过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对内存的保护机制。每个页面都有相应的权限位,用于限制对页面的访问,防止非法访问。
  6. 进程间隔离: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使得不同进程的内存空间相互隔离,不会相互干扰。

页表

页表是操作系统中用于虚拟内存管理的重要数据结构。它用于将虚拟内存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以实现虚拟内存的抽象和隔离。页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内存保护、内存共享和虚拟内存的功能。

  1. 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计算机内存管理技术,它允许程序访问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这使得每个进程感觉自己在拥有整个计算机内存。虚拟内存使得多个进程能够并行运行,而不会相互干扰。
  2. 内存隔离:虚拟内存通过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从而使每个进程都在自己的隔离地址空间中运行,互相不干扰。这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因为一个进程的错误不会破坏其他进程。
  3. 内存保护:页表允许操作系统实施内存保护机制,防止一个进程访问其他进程的内存空间,以及防止进程访问操作系统内核空间。如果一个程序试图访问未经授权的内存,会触发异常,从而保护了系统的安全性。
  4. 内存共享:虚拟内存也使内存共享变得更容易。多个进程可以共享相同的物理内存页面,这在共享库、进程间通信和内存映射文件等方面非常有用。
  5. 实现页面置换:如果物理内存不足以容纳所有进程的数据,操作系统可以使用页面置换策略将不常用的页面交换到磁盘上,从而实现虚拟内存。页表记录了页面的位置,使操作系统能够追踪和管理这些页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